
就工業軟件而言,因為是一個技術引領的行業,且長期競爭者逆襲難度大,只要公司繼續通過技術實力綁定核心用戶,其生意是永續的,是非常好的生意。但由于不同公司間企業策略,在多元化或者主業專注程度的不同,也導致了長期業績的巨大分化。
從優秀企業的經驗看出,這個行業的關鍵還是要通過對主業的專注,日復一日地擴大護城河,達到清除競爭對手的目的,觀察競爭品出現的頻率和經營的趨勢,可以很好地判斷目標公司的未來。當然,如果能在主業以外的業務多元化,那會帶來第二增長曲線,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而對中國公司來說,追趕的路很長,國產替代是歷史發展和國際形勢的必然要求,但不一定是商業化最優的決定,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說,工業軟件的機會還是應該聚焦于巨頭們的較量和自我迭代上,后發者在尾部市場的追趕,終究是艱難的。
對于Adobe而言,耕耘好歐美區用戶,最大化其收益即可,非核心用戶怎么想不重要,而且,歐美區賺到最多的利益,這也意味著,后續可以用更多的錢來升級迭代其功能,豐富其生態,繼續拉大競爭優勢,如果其他產品在非核心用戶里努力,賺的錢不多,也就缺乏繼續迭代的現金流,那么競爭力也就沒那么好了。畢竟升級迭代完,產品力增強了,繼續外溢到非核心用戶區,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,用戶將不得不使用這些軟件。
從中可以看出,目前的國產替代可能并不是一個逆襲的好想法,無論是對標Adobe的萬興科技或者對標Autodesk的中望軟件都一樣。
Adobe并沒有因為其刻薄而付出代價,因為人家把核心用戶服務好了,沒有理會非核心用戶噪聲,事實很扎心,但中國的工業軟件市場就是難做的,這跟付費能力和付費習慣的養成有很大關系,畢竟國內盜版軟件的使用率比印度還高。
如果國產的工業軟件公司想要挑戰Adobe這些巨頭,更應該從歐美市場開始做起。